

圖為呼倫貝爾農墾2025年新建的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最大的糧食烘干設備,以天然氣為動力,日烘干能力高達1000噸。田林鑫 攝
在呼倫貝爾農墾各現代化農業生產一線場區內,新建成的16座大型智能烘干塔巍然矗立,猶如一道道守護糧食安全的鋼鐵長城。作為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工程,這批高效烘干設施日處理糧食能力可突破7000噸。它們不僅徹底扭轉了區域糧食產后處理長期受制于天氣的被動局面,更勾勒出“北疆糧倉”向智慧農業邁進的清晰路徑。
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,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統一種植面積持續擴大,糧食產量穩步提升,但烘干能力一度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突出短板。為補齊烘干設施裝備不足,構建布局合理、體系完善的糧食產地烘干體系,全面提升麥場作業的機械化、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,2025年,集團正式啟動烘干塔建設三年規劃,新投用的烘干設備性能前沿、功能完備,多為天然氣烘干機和電熱烘干機,全程以清潔能源驅動,集成了智能溫控、自動清雜、環保除塵等多項先進技術,綠色屬性與科技屬性雙優,均達到國內一流水準。從過去的分散處理、效率低下,到如今的集群作業、高效協同,現代化烘干網絡不僅成為抵御自然風險的堅實屏障,更以其技術先進、運行高效的特點,躋身國內烘干設施現代化水平的前列,為秋糧及時干燥、安全存儲按下“快進鍵”。

圖為呼倫貝爾農墾新建的電熱烘干機,具有節能降耗、降本減勞、低溫提質、智能運行等特點。史明巍 攝
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烘干塔集群的建成,正從多維度重塑區域農業生態。在糧食安全方面,烘干塔筑起了應對連續陰雨等極端天氣的堅固防線。依托全程自動化控制與全封閉式入糧出糧系統,糧食在烘干后能夠精準入庫,大幅縮短周轉周期,真正實現“顆粒歸倉”。在糧食品質與經濟效益方面,低溫循環烘干技術有效保留了糧食的原始品質與自然口感,顯著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溢價能力。標準化、智能化的烘干工藝,使糧食品質穩定性與優質品率同步提高,推動農業實現從“種得好”向“賣得好”的跨越,讓優質糧食賣出優質價。在產業升級層面,烘干塔與清理、倉儲等系統協同聯動,構建起從田間到糧倉的完整產后服務鏈條,為發展訂單農業、推進糧食精深加工打下堅實基礎,助力農業生產由粗放式管理邁向精細化運營。
未來,這幅現代農業的壯麗畫卷仍會不斷延展。根據集團公司規劃,到2027年底,將新建烘干塔45座、改造升級13座。屆時,集團理論烘干能力將突破4.6萬噸/日,實際烘干能力穩定在4萬噸/日以上,全面補齊烘干缺口,滿足全程機械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的麥場作業需求。通過新型烘干塔的規?;瘧?,預計每年可實現降本增效約1700萬元。
從守護國家糧食安全的“壓艙石”,到驅動區域農業現代化的“新引擎”,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烘干塔集群的建設,不僅筑牢了北疆糧倉的產業根基,更以科技為筆、以創新為墨,在遼闊草原上描繪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,為我國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“呼倫貝爾農墾樣本”。
責任編輯:刊物編輯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