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岳宋鄉,種植大戶李江的百畝澳洲堅果基地迎來了采收季。郁郁蔥蔥的枝頭間,一串串青綠飽滿的堅果壓彎了枝頭。田間地頭,農戶們正忙碌地穿梭,熟練地采摘果實,空氣中都彌漫著豐收的喜悅。
西盟縣的澳洲堅果林。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
“家里種了650畝,今年有130畝掛果,預計能收25噸,銷售額能有20萬元左右。”李江臉上滿是笑意,信心十足地算起了“豐收賬”:“現在有企業保底價收購,銷路不愁,我們發展產業的底氣更足了!”
在西盟,這個山區占比高達99.9%的典型農業縣,當地立足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資源,將澳洲堅果作為特色產業重點培育。而東西部協作的“上海力量”,則通過“種植、加工、銷售”三端精準發力,為這顆“綠果子”的蛻變注入了關鍵動能,使其真正成為群眾增收的“致富果”。
掛在枝頭的堅果。陳龍汝男
種植端:“指尖”灌溉,“智”造豐收
堅果的豐收,源于科技的賦能。在西盟縣中課鎮班箐村的千畝堅果基地,促成累累碩果的“功臣”,是隱藏于樹下的一套高效節水灌溉系統。
“澳洲堅果樹,尤其是開花掛果的旱季,對水肥要求極高。”云南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趙燦柏介紹,“通過水肥一體化設備,我們能在關鍵生長期進行精準‘投喂’,顯著提升了產量和品質。”如今,只需輕啟閥門,水肥便可直達根系,被土壤緩緩吸收,效率倍增。“以前全靠天,現在靠技術!”趙燦柏的對比道出了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變革。
這片采用“企業+村集體+農戶”模式運營的基地,帶動了周邊139戶農戶共同受益。為進一步挖掘產業潛力,2021年,上海對口幫扶項目投入200萬元,援建了這套澳洲堅果灌溉工程,通過修建蓄水池、鋪設管網、安裝滴灌設備,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精準管理。
“產量幾乎連年翻番,人工成本一年還能省下約15萬元。”趙燦柏用最直觀的數據,展現了科技投入帶來的巨大回報。
青果經過脫皮、清洗、分色、剝殼、浮選、烘烤等工序后,變成棕色的殼果。刁弘智攝
加工端:標準化生產,擦亮“金字招牌”
滬滇協作的賦能,并未止步于田間。在產業鏈的延伸上,上海力量同樣著力深遠,積極推動西盟堅果從“賣原料”向“賣產品”轉型升級。
在云南某開發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,生產線全速運轉,一顆顆堅果經過脫青、清洗、干燥、篩選等多道工序,蛻變為待價而沽的商品。
“過去我們只能做初加工,現在實現了取仁、調味等精深加工,建成了標準化生產線。”該公司副總經理顧開進介紹。2024年,借助滬滇協作資金,班母村以村集體入股方式投入570萬元,實施澳洲堅果特色產業發展項目,新建了冷庫、無菌車間等設施。此舉不僅以固定分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,更使企業加工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。同年,該公司即實現產值2200萬元,邁入規模以上企業行列。
“硬件升級后,我們成功取得了關鍵的國際認證,目前已與企業簽下近百噸的訂單。”顧開進說。滬滇協作有效助力西盟堅果完成了從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關鍵跨越,為產業品牌化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西盟縣力所鄉堅果林。刁弘智攝
銷售端:多方牽線,暢通出海渠道
酒香也怕巷子深,滬滇協作在銷售端同樣發力,為西盟堅果產業“鋪路搭橋”。
“多虧了滬滇協作搭建的平臺,讓我們有機會參加大型展會,不僅簽了訂單,更建立了長期合作渠道。”云南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成操感慨道。在上海援滇干部的聯絡組織下,西盟堅果企業得以走向更廣闊的舞臺,并通過消費幫扶、商超對接等多元化方式,成功打入華東市場乃至全國市場。
從荒山禿嶺到綠水青山,從提籃小賣到暢銷全國,西盟堅果產業的蛻變,是東西部協作的生動實踐。據了解,截至目前,全縣堅果種植面積已達5.2萬畝,預計產量1500噸,產值2700萬元。
一條跨越千里的協作之路,讓云南的“綠果果”真正變成了造福邊疆群眾的“金果果”。(艾嘎)
責任編輯:熱作發展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