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處于成熟期的紅托竹蓀,正從竹蛋里陸續破殼而出。受訪者供圖
日前,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福建泉州舉行。在海南省博士后綜合交流對接展臺,一筐新鮮紅托竹蓀引人注目——它們身著潔白鏤空“長裙”,身形曼妙,肉質厚實,不時散發出陣陣清香。
這是海南大學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團隊帶來的研究成果。近年來,該團隊通過物理誘變技術,成功把貴州紅托竹蓀引進到海南百萬畝橡膠林,在筑牢國家“橡膠紅線”的同時,發展林下經濟,增加膠農收入,撬動千萬元產值,探索出了一條“菌林共贏”的生態之路。
一朵小小的紅托竹蓀,如何從貴州山林來到海南膠林?在路演現場,項目負責人、海南大學博士后王童欣將“林下生金”的故事娓娓道來……
作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橡膠產區,海南橡膠種植面積達800多萬畝,受國際膠價頻繁波動影響,國內膠價長期低迷,嚴重挫傷了膠農的管護積極性,不少膠林面臨棄管棄割的風險。
“我們在調研中發現,紅托竹蓀具備生態、共生與經濟潛力三方面的綜合優勢,非常適合海南橡膠林發展林下經濟。”王童欣介紹,紅托竹蓀被譽為“菌中皇后”,是貴州特色食用菌山珍,市場前景十分廣闊,其對溫度條件要求苛刻,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5—25℃。
“由于貴州冬季氣溫低,無法實現在自然條件下栽培,加之設施栽培成本高,每年12月到次年4月,成了紅托竹蓀的生產空窗期。”王童欣說,而海南的秋冬季節正是紅托竹蓀生長的“黃金溫度”。
于是,該團隊敏銳地抓住了這一“時間差”,在海南布局紅托竹蓀錯季栽培,實現反季節上市,這不僅填補了貴州產區的空窗期,而且因跨越春節,價格優勢更為明顯,鮮品反季節性供應最高單價可達每斤150元以上。
然而,引種之路并非一帆風順。2021年試種20畝紅托竹蓀成功后,團隊逐年擴大栽培面積,到2024年已發展為520畝。其間,研發人員遇到了制約后續產業發展的兩大“卡脖子”難題:一是種源依賴貴州引進,缺乏本地選育,對環境適應性弱;二是菌棒在內地生產,材料、運輸成本居高不下。
如何破解?“我們扎根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,聯合海南大學、貴州大學兩大高校研發平臺,展開關鍵技術攻關。”王童欣說。
一方面,該團隊通過物理誘變技術,成功構建突變體庫,培育適應海南橡膠林下生長的高溫、高產良種菌株;另一方面,利用海南豐富的膠林廢棄物資源作為菌棒主要原料,采用堆肥發酵預處理技術,構建栽培基質體系。這兩個技術創新使得團隊建立了海南橡膠林下“早栽培,采收期延長,成本低”的反季節栽培模式。
紅托竹蓀在橡膠林下生長,不與橡膠樹爭地、爭時、爭空間,大大提高了膠林土地利用率。膠農可以通過出租土地獲得租金收入,也能在種植基地務工增加勞務收入,部分膠農還自主開墾林地種植紅托竹蓀,直接獲得種植收益。
以前雜草叢生的橡膠林下,如今變成了“聚寶盆”。該團隊和企業、農戶建立合作,已在儋州光村鎮和臨高波蓮鎮進行示范推廣,近三年累計推廣面積1100余畝,每畝經濟效益可達2萬—3萬元,累計帶動周邊3.1萬余人次就業。
同時,菌袋利用膠林廢棄物,菌渣為膠林增肥,形成了“菌林互促”的生態循環模式,能夠提升土壤肥力,改善土壤結構,促進橡膠樹生長,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而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模式的優化,該團隊還推動紅托竹蓀產業向產業鏈后端延伸。“我們計劃明年打造菌棒生產工廠、初加工分揀中心等,待產量提升后,進一步開發紅托竹蓀的深加工產品,如即食湯包、調味竹蓀脆片等。”王童欣表示,此外,還可以結合鄉村旅游,打造“竹蓀采摘體驗園”“菌文化研學基地”等,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。
“得益于政府有關部門及學校的大力支持,我們正努力將科研成果實現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協同閉環。”王童欣說,借助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的平臺,該團隊與一家企業達成了300萬元的投資合作意向。
責任編輯:天然橡膠處